连这次“闲聊”都是刻意安排的。随着王后的胜利,那些曾经对她表露过不满,或者保持中立的人,都有些浮躁不安,担心她借机清洗。召见其中几位代表人物的妻子,进行亲切友好的交谈,也是一种表态。
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很快就有人促成了这场盛大活动,宣传得天花乱坠,一时间连圣安托万工人区的街头都能听到这个话题。
同时带热的话题,就是莫扎特小姐创作的歌剧《奥德修斯返家》也即将开演。
“第一位创作歌剧的女作曲家”,这样的头衔已经落到了她头上,本人的压力可想而知。她不是第一次写歌剧,但以往那些稿子的最后结局都是锁在书桌抽屉里,这是第一部公演作品。假如她失败了,那么在社会看来,失败的不是她个人,而是所有女作曲家、甚至所有女性。
对创作歌剧已经驾轻就熟的莫扎特热心地想要帮助姐姐,但被她拒绝了,理由是——“你之前写的那部作品太严肃正统。我想要更轻快灵动、更贴近大众的感觉。”
一番话叫小莫扎特兴奋不已。这正是他一直以来模模糊糊地感受到、想要追求的东西,而姐姐比他先领悟了。这下,他心意地期待起来,也改了做法,只在各种杂务上帮忙——毕竟有些事,男人出面要方便得多。这回姐姐没有拒绝。
自然,也有冷嘲热讽说:无论写得好坏,反正都有靠山捧场。
这个靠山就是朗巴尔夫人。
她就是这部剧的“制作人”。主题是她确定的,剧作家也是她找的,目的也确实是为了捧莫扎特小姐。
光是选题就颇费她一番苦心。专业剧评人的心纤细而敏感,一点点性别偏见都可能影响他们的观点;但普罗大众没有这么挑剔,要破除性别偏见讨他们的喜欢,反而容易得多。
故事是知名的,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“大ip”。内容有紧张的对峙——妻子珀涅罗珀与觊觎她和家产的无赖反派的智斗,儿子忒勒马科斯与他们的武斗;又刻意增加许多诙谐逗趣的对话和段落,让奥德修斯假扮乞丐捉弄反派、试探妻子的部分充满趣味;还有反转打脸的“爽”——乞丐忽然表明身份,将所有反派一一惩治;结局再来个喜闻乐见的大团圆。一句话,大刀阔斧地改,照着后世的商业片套路来写。
——放后世是套路,现在可是创新。
此时的歌剧重炫技而轻剧情,朗巴尔就是要反过来,一切为剧情服务。
“俗”的基调定下了,能不能“雅”起来,就看剧作家和音乐家了。
看过彩排之后,朗巴尔相当有信心。
她还邀请王后一定要去看首演,说正好放松放松,保证“你绝对不会听到中途睡着”。玛丽也只好相信她。
要说玛丽只为了放松心情才答应出席,也不确切。
历史中的玛丽王后也热衷于歌剧,甚至曾亲自出演过讽刺贵族的歌剧《费加罗的婚礼》,但这没有为她赢得亲民美名。
这个世界的玛丽的民望更高,号召力更大,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效仿热潮,何况是去观看首演这样的公开站台。朗巴尔要捧女莫扎特,她也要捧女莫扎特;不止如此,她要捧出更多知名女性。
无论她表现得是好是坏,都甩不掉性别标签;做得好,就是“身为女人竟然能这样”,做得差,就是“女人果然不适合这个”。同样的句子就很少用在男性身上。
既然甩不掉,就只有去接受。她做好了能给女性争光,反过来,假如优秀女性辈出,也会成为对她的间接支援。
利人利己,她没有理由不做。